由于人们在蓄电池的使用中并不十分了解,所以在蓄电池使用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。
新蓄电池由于化学反应物质较多,端电压较高,内阻较小,而旧蓄电池端电压较低,内阻较大,一般12V新蓄电池内阻为0.015-0.018欧姆,旧蓄电池的内阻却多在0.085欧姆以上,如果将新旧蓄电池串联使用,那么在充电状态下,旧蓄电池两端的充电电压将高于新蓄电池两端的充电电压,结果造成新蓄电池尚未充满,而旧蓄电池早已经过高,而在放电状态下,由于新蓄电池的容量比旧的蓄电池容量大,结果造成旧蓄电池过量放电,甚至引起旧蓄电池反极,蓄电池鼓胀造成副作用。它会损耗新蓄电池的电能,同时也会造成电器内部的电压不稳,也存在着旧蓄电池使用过度所带来的危险。
引起爆炸的三种愿因:
1、蓄电池内压过高引起蓄电池壳爆炸
由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,人们知道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,尤其是充电末期由于过充电,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,短路、严重硫化以及充电时电解液温度急剧上升,都会使水分大量蒸发,这时若加液孔盖的通气孔堵塞,由于气体太多来不及溢出,蓄电池内部的压力将升得很高,先引起蓄电池槽变形,当内压达到一定压力会从蓄电池槽盖结合处或其他薄弱处爆裂,这是一种物理过程。当蓄电池内部压力高于0.25MPa时蓄电池发生爆裂,爆裂位置位于槽盖热风结合处或应力集中的边角处。
2、氢气遇明火形成的蓄电池爆炸
H2和O2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为H2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%-96%,H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为H2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%-74%。如果过充电量的80%用于电解水,蓄电池内部的H2含量大于爆炸范围之内,当蓄电池中或空气中的含氢量累积至爆炸极限时,遇到明火就会形成爆炸,这是一种化学反应。
研究发现蓄电池的爆炸属于支链爆炸反应。此类爆炸太多发生在过充电情况下,如果蓄电池内部极柱、穿壁焊等处存在虚焊点,蓄电池的爆炸几率较高。一个合格的蓄电池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自发热爆炸反应。当蓄电池充电电压汽油车高于14.4V,柴油车高于28.8V,在火种同时存在的条件下,可能发生爆炸现象。通过对蓄电池爆炸的车辆检查,发现大部分电压调节器存在缺陷,蓄电池处于严重的过充电状态。
3、由于蓄电池排气孔堵塞,蓄电池先爆裂,爆裂引起蓄电池震动,极柱接线不牢产生火花,从而形成爆炸。
于是接下来,这个项目就有了两个重要的关联项目:996公司黑名单和955公司白名单。这两个关联项目都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进行运作,用户可以提供相应公司的加班证据,包括但不限于媒体报道、网络讨论、公司往来邮件和公告等等。
很多知名企业登上了黑名单,包括京东、腾讯、华为、苏宁、拼多多、小米等等。相应的,部分互联网企业也对996.ICU展开了反击,使用的手段也特别简单——屏蔽。
实际上,如今“996”工作制已经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标配,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的草创阶段,基本都是靠着996工作制维持公司运转,所以很多互联网大佬在分享经验的时候,总是会说:“成功是熬出来的。”而他们的成功强化了这样一种信念。
比如刘强东。最近一段时间,京东正处在“取消员工基本工资”、“中层轮岗”和“末尾淘汰”的风口浪尖上,这让几年之前称呼自己公司的员工为“兄弟”的刘强东难免陷入了“真香定律”,随着“996”问题引起争议,刘强东理所当然地被拉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,他需要在这当中自证清白。
刘强东善于用故事打动人,他谈到了创业之初,自己为了节省成本睡在办公室,常常忙到深夜,睡觉的时候每两个小时要醒来一次。即使现在已经做不到了,自己也还能做到“8116+8”(早上八点上班,晚上十一点休息,每周工作六天,剩下的一天工作八小时),希望可以用这些故事激励员工。按照他的说法,那些不能一起拼搏的人“不是我的兄弟。”